中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41亿的背后

转载。

“ 2009年,沙特政府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国内两大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沙漠高速铁路。消息放出之后,吸引了世界各国竞标团队,在当地建筑承包商报价200亿元情况下,中铁建报价120亿元中标该项目,最终巨亏41亿元,创下当时中国海外工程项目亏损的纪录。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01 

中铁建中标麦加轻轨事件始末
麦加轻轨,作为沙特半个世纪以来的首个轻轨铁路项目,承载着连接两大宗教圣地麦加与麦地那的重任,它不仅是为了缓解每年数百万朝圣者在朝觐期间的交通压力,更是阿拉伯世界瞩目的焦点,具有非凡的特殊意义。
这条轻轨项目,以其无与伦比的挑战性,堪称世界之最:它拥有最大的设计运能、最复杂的运营模式、最短的同类工程建设工期,以及最高的室外工作环境温度。
麦加轻轨的建设,面临的困难远超一般国际工程所面临的语言和工作习惯障碍,其特点如下:

  • 设计运量最大:能够承受单向客流每小时高达72000人的惊人流量;
  • 室外温度最高:位于北纬21°26'的麦加,施工区域处于高温和特大风沙的包围之中,夏季地表温度可飙升至50摄氏度左右;
  • 工期短:考虑到朝觐等宗教活动的影响,实际可用于施工的工期仅有短短18个月;
  • 自然条件恶劣:除了要应对极端的高温,还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淡水资源在这里比石油还要珍贵;
  • 文化制约因素:施工主要集中在穆斯林地区,因此需要遵守和尊重众多的文化制约;
  • 设计标准高:土建工程需遵循美国标准,而系统工程则需符合欧洲标准,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难度。

图片
在招标阶段,全球的目光聚焦于沙特阿拉伯,意大利、德国、日本等16个国家的顶尖工程团队纷纷云集于此,准备在这片沙漠中展开一场建筑界的较量。
他们来到沙特,第一句话几乎不约而同:“这里太热了!”确实,沙特的热带沙漠气候,以其每日超过50度的极端高温,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
在这样的环境下,露天修建铁路的难度可想而知,许多国家的建设者在面对这一挑战时选择了退缩。
然而,高温仅仅是挑战的开始。沙特的地理环境更是给设计和施工团队带来了巨大困扰。
沙漠、干旱、无人区,这些词汇构成了沙特的地理名片,沙丘遍布,狂风肆虐,沙尘暴遮天蔽日,使得轻轨地基的稳固成为一大难题。
加之沙特的工程建造分包复杂,施工企业无法独立决定施工和材料采购,必须与多个承包方进行沟通协商,这些因素使得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但是,中铁建却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

图片

在报价阶段,当沙特铁路公司的报价高达27亿美元(约200亿元人民币)时,中铁建以17.7亿美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报价脱颖而出,震惊了所有竞争对手。

2009年2月,中铁建在中沙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与沙特阿拉伯城乡事业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合同金额高达66.5亿沙特里亚尔,采用EPC+O&M模式,涵盖了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全方位合作。
轻轨铁路全长约17.677公里,其中信号子系统等多个运营系统需遵循欧美标准。项目要求在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初期达到35%运能,至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实现100%运能。
这一合同的签订,不仅是对中铁建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勇气和决心的肯定。在这片沙漠中,中铁建即将开启一段非凡的建筑之旅。
在项目投标前,中铁建已然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丰富建设经验,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他们提出的异常低廉的报价,部分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中铁建的初步估算显示,120亿元人民币不仅足以建成一条现代化的轻轨,还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这并非是出于压低价格以赢得合同的策略。
然而,当真正踏入那恶劣的沙漠环境,开始实地作业时,他们发现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沙漠高铁”这一概念,是人类工程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
站在圣城麦加,极目远眺麦地那的方向,除了那条孤独的公路,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几乎看不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
图片
缺水问题成为了项目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雨水稀少的国家,100天中98天都是阳光普照。这里的晴朗不是偶尔飘过云朵的那种,而是从早到晚烈日当空,没有一丝云彩的遮蔽。
在这样炙热的阳光下,工人们极易脱水,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同时,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的钢材在充足日晒后,温度可飙升至80摄氏度以上,这对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安全都是一大威胁。
为了对抗极端的高温天气,项目团队采取了创新的施工策略。
他们不得不增聘大量工人,实行日间每两小时轮换一次的轮班制度,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而在凉爽的夜晚,则加班加点,星夜兼程地推进工程进度。
面对建筑材料因高温而带来的挑战,项目团队采用了物理降温的方法,购置了昂贵的制冷设备,将冰袋敷设在钢轨上,既为材料降温,也保护了工人免受高温伤害。
除了水资源的匮乏,项目还面临着缺乏针对当地地质的建设理论的难题。
据《科学》杂志的数据,沙特的沙漠有着数亿年的历史,其沙粒极为细小,难以紧密贴合。一旦风力达到四级,沙砾间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地质条件对于高铁建设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项目团队采取了在沙漠中种植树木的策略,利用树木根系的固沙作用,结合充分的灌溉和周边的防护措施,以稳固地基。
图片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
如何将高大的树木运送到沙丘之上?
如何在黄沙漫天的环境下种植树木?
如何在缺水和高温条件下保持树木的成活?
这些问题接踵而至,使得树木种植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如此,项目团队还是不遗余力地反复尝试,尽管成活率不高,但仍有少数树木顽强地生长。为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项目部还不得不购买价格昂贵的厚岩层材料来夯实地基。
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后,新的挑战又出现了
由于工程的一部分位于麦加,而非穆斯林是不允许进入的,项目因此招募了数千名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工人。
但沙特作为一个石油富国,其国民普遍富有,对工作的态度相对随意。加之宗教礼拜的需求和政府繁琐的审批程序,沙特本地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非常有限,通常只能在中午最热的12点到2点之间工作,很少有人能坚持得住。
因此,尽管他们的工作时间很短,但仍要求全额支付薪酬,若需在其他时间工作,则需支付高额的加班费。
面对这种情况,项目最终不得不从国内调集信仰伊斯兰教的工人以满足工程需求。
在沙特,项目管理团队遭遇了另一大挑战——“钉子户”问题,这在沙特尤为棘手。
不同于其他地区,沙特的拆迁工作不仅涉及经济利益,还牵扯到深刻的信仰因素。项目部尽管提出了种种优厚条件,并竭尽全力尊重当地信仰,却发现这些努力往往难以打动坚持己见的居民。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止步。
沙特政府的政策多变、管理上的混乱以及对面子的重视,使得项目部的处境更加艰难。原本商定的协议,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甚至是一些难以称之为意外的变化而突然被修改,这种随意性给项目进度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承诺的支持有时也会突然变成不合作的态度,使得项目部在本就紧张的工期中倍感压力。
在工期紧迫的背景下,沙特政府为了向真主献上敬意,以及为了取悦总统和王室,不断要求项目提前完成。

这不仅考验了中铁建的项目管理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危机应对和快速调整策略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团队必须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同时满足沙特政府的期望。

02  

创下巨额最大亏损纪录
随着沙特轻轨项目的深入,中铁建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工程挑战,这些挑战不仅考验着项目的预算和时间表,也考验着公司的应变能力。
项目的实际工程量远超签约时的预期,导致项目成本和资源投入大幅增加,工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延误。
在EPC+O&M总承包模式下,项目仅以概念设计签约,但随着业主对功能需求的增加和工程量的扩大,合同预计总成本不断攀升。
特别是在土建桥梁、结构形式、车站面积、设备参数和功能需求等方面,业主的变更要求层出不穷,土石方开挖量从200万立方米激增至520多万立方米,增加了320多万立方米。
在国内,1立方米土石开挖的成本大约是20元,而在沙特可能高达100-200元,”一位经验丰富的国际工程索赔律师透露,“这部分的成本增加可能达到约45亿元人民币。
2010年10月25日,中铁建公开表示,由于上述变化导致合同预计总成本大幅增加,公司已经根据合同向业主提交了变更和索赔资料。
按2010年9月30日的汇率计算,该项目的合同预计总收入为120.70亿元人民币,而预计总成本高达160.69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减,合同损失达到了39.99亿元人民币。若再加上1.54亿元人民币的财务费用,项目的总亏损预计为41.53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也创下了中国海外工程项目亏损的最大纪录。
中铁建的这一亏损,不仅在财务上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在股市和品牌信誉上产生了连锁反应:
1. 股价暴跌:公告披露次日,中国铁建复牌后股价大幅下挫,A股跌幅5.24%,H股跌幅达13.71%,创下中铁建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2. 品牌信誉受损:沙特轻轨巨亏的消息曝光后,中铁建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受到质疑,影响了公司在中东地区获取更多订单的能力。
3. 行政责任:具体承建单位中铁十八局总裁刘金林被解除总裁职务,退居为公司高级顾问。
4. 风险管理重视:中铁建的巨亏,使得实施海外项目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许多工程承包商开始重新思考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
这一事件不仅是中铁建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警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中铁建的这一经历,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控制和合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也提醒着所有企业在面对国际工程项目时必须更加谨慎和专业。

03  

亏损原因分析
根据内部人士的透露,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巨额亏损并非仅仅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挑战,更有深层次的原因——反华势力的干扰。在项目的监理和咨询团队中,部分成员故意拖延工作进程,无论是图纸报批、材料报批还是报检,每一个环节都被无端拖延,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工期的紧张和项目的延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揭开这背后真相的面纱。

  1. 承包商方面的原因
  • 低价中标策略的风险

中铁建在投标阶段以120亿元的报价中标,这一报价远低于当地建筑承包商的200亿元报价。这种低价中标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为中铁建赢得了项目,但也暴露出其在竞标策略上的过度让步,可能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和利润压缩。这种策略可能忽视了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从而在项目实施阶段面临巨大的财务挑战。

  • 报价仓促与市场调研不足

由于急于签约,中铁建的造价师未能进行充分的市场考察和询价,这导致报价可能存在漏项,未能充分考虑风险。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准确的市场调研和成本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这些可能导致项目预算不准确,从而影响项目的财务健康和进度。

  • 工程量估算失误

EPC项目通常基于“业主要求”或“概念设计”进行估算,这使得准确估算工作量变得极为困难。加之缺乏详细的地质勘探,导致工程量估算不准确。这种不准确的估算可能导致项目成本的大幅增加,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 对国际标准规范的不熟悉

该项目需遵循美国和欧洲标准,与中铁建熟悉的中国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熟悉可能导致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反复修改,增加了项目的成本和时间。国际工程项目需要严格遵守当地的建筑和安全标准,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额外的成本和延误。

  • 风险评估不足

尽管中铁建在沙特市场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但在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存在偏差。这种评估不足可能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预料之外的障碍,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预警和应对机制的缺陷

调查表明,早在2010年初,中铁建就发现了麦加项目出现亏损预兆,但没有引起重视。在工程出现大量变更,工期被压缩的事实时,除了投入人力、物力抢修工程外,中铁建在商务索赔等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及时跟进。

  • 分包和材料管理的不足

选定外国公司进行设计分包,设计标准、设备选用等标准远高于国内现有水平。部分路段不允许非穆斯林工人施工,使得劳务队伍的选择和支配方面捉襟见肘。在对核心设备及材料采购问题上,中铁建并没有按照合同设定一样取得主动权,业主的过多干预,增加了设备和分包成本。

2.  业主方面的原因

  • 变更频繁

业主在签约后提出了大量新的功能需求,导致项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频繁变更。这种频繁的变更可能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和工期的延误,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 工期压缩

对于全长18.25km的轻轨项目,20个月的工期本身就非常紧张,加之变更和提前开通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工期压力。工期的压缩可能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和安全风险的增加。

  • 征地拆迁进展不顺

在所有的铁路施工项目中,几乎都涉及到征地拆迁问题。这本来应该是业主提前完成的工作,但由于铁路战线长、涉及主体多、工期较紧等因素,基本上都是边征拆、边施工,这就增加了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难度和施工成本、工期等的不确定性。
3.  合同方面的原因

  • EPC+O&M模式的风险

中铁建采用的EPC+O&M模式,使得其从设计到运营都要承担全部责任,而设计分包商的选择受限于业主的条件,导致管理上的滞后。这种模式要求承包商具备全面的项目管理能力,任何管理上的不足都可能导致项目的风险增加。

  • 非保护性合同的不利影响

中铁建签订的合同缺乏对承包商权利的保护,使得在变更索赔上处于不利地位。一个公平的合同应该平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承包商免受不公平的变更索赔。

  • 合同文件理解不一致

由于时间紧迫和语言差异,合同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未能在招投标阶段或合同签订时澄清,导致成本失控和计划错乱。合同的明确性和清晰性对于项目的顺利执行至关重要。

04  

中铁建麦加轻轨巨亏带来的启示
1. 市场调查至关重要 
在海外工程项目中,市场调查是成功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对直接生产资源价格的调查,更重要的是对参与各方的深入调查。
许多承包商愿意承接EPC项目,是因为可以掌握项目的设计和设备采购,从而通过设计优化、设备采购赚取更高的利润。
然而,沙特轻轨项目中,设计方的选择受到合同的诸多限制,实际可选范围较小,导致原本可以降低成本的设计工作,反而因设计方的延误而增加了指定采购材料的成本。
此外,对劳务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的调查也同样重要,这有助于在项目初期就识别和规避潜在的风险。
2. 需熟悉相关方文化 
地方文化对项目的进展有着重大影响。
在沙特地区,穆斯林文化盛行,加上项目本身具有连接两大圣地的特殊性,在实际施工及拆迁过程中,地区文化每一步都牵制着项目的下一步开展。
只有充分熟悉相关方文化差异,妥善处理,合理安排工人和工序,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这一点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工作习惯不同,甚至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3. 管理手段前移
许多问题在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已经定性,因此在招投标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
增加标前调查的投入,充分了解施工环境,准确评估投标报价,合理确定合同谈判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同签订阶段的谈判和把关也相当重要,这有助于在项目开始之前就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后期的纠纷和索赔。
4. 重视索赔管理,降低项目索赔风
在国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商要充分重视索赔风险。
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无法避免地存在业主未按合同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问题。
对于业主原因造成成本增加,一定要注意证据的搜集和保留工作,及时将索赔通知以书面形式告知业主,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索赔报告。
索赔不仅仅是经济赔偿,还要重视工期索赔,以减少总工期延误的索赔风险。
这一点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尤为重要,因为索赔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项目成本的大幅增加,甚至影响到项目的顺利完成。
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的亏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中铁建的这一经历,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控制和合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也提醒着所有企业在面对国际工程项目时必须更加谨慎和专业。

05  

中铁建的责任与担当
尽管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遭遇了41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中国铁建仍然顶住压力,坚守承诺,按时完成了项目的交付。这不仅是对合同的尊重,更是对沙特人民和全球穆斯林的庄严承诺。
2011年1月21日,中国铁建与母公司中铁建总公司签署了《关于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相关事项安排的协议》,自2010年10月31日起,总公司承担了项目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并向中国铁建支付了人民币20.77亿元的对价。
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负担,体现了中国铁建对风险的积极管理,以及对国家和股东责任的承担。
2010年11月13日,麦加轻轨的通车,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中国铁建对沙特社会的巨大贡献。
在2010年至2014年的5年运营中,麦加轻轨累计运送逾1500万人次,且从未发生事故,这一纪录不仅证明了中国铁建的技术实力,也展现了其对安全和质量的严格要求。
2015年,中国铁建将麦加轻轨移交给沙特政府,这不仅是对项目成功的肯定,也是对沙特国家能力建设的贡献。
2018年6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再次选择中国铁建作为麦加轻轨的运营商,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中国铁建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过去五年运营成果的肯定。
2022年7月6日,中国铁建再次启动麦加轻轨的朝觐运营,展现了公司对全球穆斯林朝觐者服务的承诺。
在高温和交通拥堵的挑战下,麦加轻轨为朝觐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交通服务,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赢得了乘客的广泛赞誉。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不仅注重项目的完成,更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加大属地用工比例,中国铁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沙特籍员工占项目外籍员工总数的36.4%,涉及运营、维保及项目管理等多个岗位,为沙特培养了大批铁路技术、管理和运营人才。
综合来看,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不仅在工程建设上有着值得总结的经验,更在运营阶段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政治外交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项目初期遭遇了巨大亏损,但中国铁建的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最终赢得了沙特政府的信任,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不仅是中国铁建的骄傲,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案例。
在全球疫情的那段特殊时期,中国铁建展现了“中国力量”,传授了“中国经验”,讲述了“中国故事”,为国际合作和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