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冰上救援这档子事


说实话,我非常不喜欢蹭热度写这篇文章,每写一篇意味着至少一名消防员在岗位上殉职,而且大部分都是不应该发生的,这让我非常沮丧;然而思考再三又不能不写,至少我要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

废话少说,我们切入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故经过。

2018年127日,辽宁鞍山,一成年男性在公园结冰的湖面遛弯拍摄雪景,因部分冰层无法支撑体重掉入湖中待救。

当地消防部门在营救过程中,两名消防员因冰层破裂落水

第三名前去救援但一同落水,最后两名消防员得以脱险,一名消防员因长时间浸泡在接近零度的冰水里产生低体温症引发溺水,最终抢救无效殉职。

待救成年男性也未能获救。

事故处置大致经过如此。

 

冰上救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外网上相关的处置方案以及千奇百怪的救援装备可说是汗牛充栋。

那么,为什么这起事故处置会导致2人死亡呢?很多问题我无法回答(说多了要被塞口球的……),我只能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视频介绍一下他山之石,懂的自然能懂,至于是不是能攻玉,这我也管不了那么多……

我们通过一组视频截图来详细了解一下冰上救援的最基本套路,视频我放在文章末尾。

1、这里有一名落入冰水中的待救人员。

2、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开始展开救援。

注意画面中的几个细节:

A. 单人待救,单人施救。道理很简单,冰上情况非常复杂,多一个人上冰就多N倍冰面坍塌的危险,这种事情并不是“人多力量大”,不懂这个道理就不要谈其他问题了。

B. 穿着正规水域救援服。保暖,防水是冰面救援服装最基本的要求,部局关于水域救援不得着消防战斗服或抢险服这可是有明文规定的。

是不穿还是没有?这是个问题。

C. 多用途探路棒。接近被救者前用于探路,这样可以减少爬行时间,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救援速度;接近被救者后还有其他用途,下面会有详细说明。

D. 助救设备。救援者身上背负的黄色橡胶圈状物体,全称叫“cold water rescue sling(冰水救援吊索)”

 


有三个用途:一是可以让救援人员远离被救者施救。

这话什么意思?简单地说越靠近待救者的冰面越不可靠,对于救援人员来说既要救助待救者,又要保证自己不掉入水里,使用这个套索可以在较远的距离给待救者套上(相对安全绳),提高救援人员的安全系数;

二是具有一定浮力(相对于安全绳),能够帮助待救者爬上冰面;

三是前端有个D环,套上绳索以后岸上的人可以发力把待救者拉出冰面或直接拉到岸边。

这东西相比救生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因为它的开口可调,可以很方便地给待救者套上,普通救生圈碰上胖点的人想套进去得费老鼻子劲儿了,还得双手举高高,这真不是来搞笑的?

简单?大道化简,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不简单。

3、救援人员探路前进

4、靠近待救者,意味着接近薄冰层区域,需要趴下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对冰面压强。

5、爬行前进。这里注意,一定要保证尽可能腹部贴冰,把贴地面积扩展到极限,千万不要用膝盖把自己撑起来,学过物理的都懂。

6、靠近待救者后,如果对方意识清醒(一般来说人在4度左右的水里可以保证30分钟左右不昏迷),那就在最远距离把多用途探路棒递过去,让待救者抓住棒端然后协助待救者利用自救方法上冰面。

这是最理想状态,也是最安全的状态。

7如果待救者意识清醒但肢体僵硬,无法抓握探路棒,那就使用棒端的套索,套住待救者手腕,救援人员自己边后退边把待救者拖上冰面。

这个方法因为危险系数较高,效果较差(冻僵的人无法处理碎冰),一般略过直接进入下一个程序。

 

8如果待救者已经失去意识,或者无法抓紧探路棒,救援人员此时就必须采取最危险的方案。

把吊索的锁紧带扯出并固定

把吊索的锁紧带扯出并固定

然后让岸边的同伴将两人一同拽出冰面直至抵达坚固冰面或岸边。

很难吗?

没有cold water rescue sling?一条小抛绳也能凑合。

 

没有多用途探路棒?车上有挠钩吗?垃圾钩?

(不是打广告啊,随便搜的)

专业的水域救援服?这个好像真没几个队有,几百万的车买了,不至于没钱买几套衣服吧?抢险服除了在冰面上挺显眼以外,还有其他适用于水域救援的特性吗?

以上这套最简单的程序,用于鞍山的救援,足够了吧?

为什么最后是这样一个结果?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