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安全监管要有公共安全思维
转载,不代表协会的观点和立场。
4月11日,深圳市突发强降雨,正在多处河道开展清淤施工的多名工人被洪水卷走,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联。有人说事故发生在施工期间,这是安全责任事故;也有人说事故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属于自然灾害事故。如果在过去,因为涉及到哪个部门调查处理的问题,对于事故性质的认定会有一番争论。现在,因为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天灾”“人祸”都归其应对,对于此类事故的判断会更为客观。具体的判断我们在这不讨论,相信不久就会有定论,但是说明一个发展趋势,即无论生产安全事故也好、自然灾害也好,因为其“外溢”性,影响了公共安全,都可以归结为公共安全事故。
主要脱胎于安全监管部门的应急管理部门,身上打着深深的中国安全监管“印记”。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不可置疑。但是,坦言之,工作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理论、理念的问题。安全监管理论源自于事故因果等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发生是因为某个原因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由A到B再到C,经过若干传递,最后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是一个点对点的线状思维。事实上,世间万物是关联互通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例如,某工人上午一开机床就把自己手指压断了。按照安全监管思维,得认真查查是不是违章作业、冒险指挥,公司制度、规章是否落实完善,主要负责人是否履行职责,最后得出事故调查结论。看起来,非常合理。其实,再一深入了解,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人昨晚喝酒到深夜,宿酒未消,上班时注意力集中不了而发生事故,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八小时内的生产工作无关。与传统安全监管的线状思维不同,公共安全则更强调关联思维,公共安全思维是一种网状的关联思维。
思维决定行动。线状思维决定了工作方式也是简单的、直接的,这就是政府沦为企业安全管理的“保姆”的原因,导致安全监管工作的代名词就是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更是政府开展“运动式”检查、“运动式”监管的根源。长此以往,安全监管工作就始终在低层次徘徊。而网状思维强调关联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关联,强调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干预,就是围绕着事故与灾害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干预工作,强调全过程安全风险的管控和消除,而不是局部某个环节的工作。二是空间上的关联,强调多要素的共同治理,就是要“跳出安全看安全”“跳出自然灾害看自然灾害”,把影响安全、导致自然灾害的各方面要素想清楚、讲明白,整合各方面资源对事故与灾害实施共同治理。
我们现在说,安全生产工作是应急管理部门的基本盘。把安全生产列为基本盘除了所谓的“自留地”一说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安全生产工作风险高,可能造成的危害面更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比如最近的“3·21”响水爆炸事故,人员伤亡惨重,直接导致陈家港化工园关闭。新时代、新工作、新理念,安全监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告别传统安全监管思维,培育公共安全思维,积极向三个方面转变。
一是优化安全监管方式。政府监管部门过去及现状沿用的“保姆式”监管看似很敬业,其实只是蜻蜓点水,既不能解决企业真正的问题,反而增加了企业的依赖性、加重了政府监管部门被追责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点对点的监管,宛如一滴水掉入大海,影响微乎其微。要发挥政府监管的最大效用,就是要实施“互联网+监管+服务”,实现点对面的监管。企业对自己的工艺最了解、情况最熟悉、问题最清楚,从节约社会资源成本来说,企业做安全工作是最经济的。政府要做的是发挥企业的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政府监管是一种行政监督,而不是技术监督,主要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互联网+监管+服务”,再配以分级分类监管,实现对所有企业的安全监管与服务。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企业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企业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但是,得让企业知道如何落实。目前,国家的各类标准不是少了,而是杂了,由于缺乏清晰的脉络,笔者作为安全监管从业人员,也是知之甚少,再加上标准本身的不足或者滞后,导致企业对标准的不清楚、不掌握,工作缺少方向和边界。未来,需要将各类标准进行梳理,形成行业安全标准,方便一类企业严格遵照执行。这个需要时间,在做好此项工作之前,作为应急管理部门可以尝试推行“一类企业一套标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企业梳理相关的行业安全标准专集,并督促落实,促进同一类企业安全工作的全面改善。
二是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工作一体化。事故与灾害的生命周期理论把灾害干预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应急与处置、灾害评估与恢复。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急可应”,是指通过预防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管控和消除,这是理想目标。但在现实中,由于事物的网状关联,很难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分属5个环节中的2个环节,过去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脱节的,监管归监管、应急是应急,各自为政、重复劳动,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整合。
因此,要提高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实时录入、导入、自动收集安全基础数据,建立安全基础数据库。同时,要基于企业、基于区域、基于GIS,实现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的数据关联,把安全监管基础数据变为应急管理数据,为应急所用。另外,安全监管要加大应急工作监督管理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补充应急物资、装备、队伍、周边单位等相关资源数据,加强有效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安全监管促应急管理。
第三是加强安全工作的共同治理。我们都很羡慕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安全监管工作,认为他们的企业素质高、规则清晰,安全监管工作就是执法,全国的执法人员才几百名。所以,中国的安全监管人员数量经常成为酒桌上调侃的对象,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成为谈资。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德国等国家上百年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体系,强大的商会、工会、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成为了企业安全辅导的主体,你要从事某个行业,就必须进入相应的商会、工会等第三方。而这些第三方对本行业安全在内的各项工作标准非常清晰,辅导非常到位,所以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指导。而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未得到大的改变,政府不但要从事执法,还要开展宣教、指导、服务等等,其专业性、能力相对于工作就存在差距,很多时候就只能靠人海战术来弥补。
安全工作确实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也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提供支持和服务。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包括安全评估、技术支持、监测检测等方面的第三方工作因为长期的恶性市场竞争,逐渐走向了低质、低价、低满意度的“泥潭”,企业不满意、服务公司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未来,政府要建立准入机制、评价机制,保护高水平、高质量服务机构的合法利益,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第三方服务能够为安全工作提供支持。
公共安全体系下的安全共同治理还要强化区域的共同治理,响水爆炸事故揭示了企业安全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同区域企业及周边相关单位共同的事情。要建立一个机制,把所有企业及周边利益相关主体共同纳入企业安全工作中来,大家共同解决安全问题,实现共同治理,笔者认为,安全社区作为这样一个机制是比较合适的,通过建立跨界合作机制,把区域所有利益相关主体纳入,整合资源共同治理大家所面临的问题。
人都有习惯性的路径依赖现象,对老经验、老办法、老措施有强烈的依赖。在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路径依赖无疑是非常危险的。新时代的安全监管工作,一定要转变理念,培育公共安全思维,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