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职业病危害及控制

徐雅媛

3D打印是新兴产业,根据美国Wohlers产品开发和制程技术询公司统计,全球3D打印产业,2020年产值达到210亿美元。主要应用在航天、建筑、汽车、医疗、国防和个人消费品制造等领域。然而在使用3D打印时,会产生超细微粒的逸散物与有害气体,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并引起不良的炎症反应,唯有严格执行控制防护措施,才能让从业人员免于职业危害风险。


一、3D打印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原理

目前常用的3D打印技术为熔融沉积成型,打印原理是使用热塑性线材作为填充材料,在打印机工作前,设定三维模型各层的间距、路径宽度等,由切片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及生成打印移动路径。在电脑控制下,打印喷头根据水平分层数据作X轴和Y轴的平面运动,Z轴方向的垂直移动则由打印平台的升降完成。同时,线材通过加热熔化喷嘴(nozzle),材料被喷出后沉积在前一层已固化的材料上,通过材料逐层堆积形成最终的成品(见图1)。


图片


图1 3D打印熔融沉积成型(FDM)示意图


二、3D 打印产生的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大多数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机器常用的材料,包括实体材料和支撑材料。实体材料主要以热塑性塑料,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以下简称ABS)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简称PLA)等。3D打印过程使用这些热塑性线材,通过摄氏200 度左右的高温喷嘴喷出,会产生粒径 < 0.1μm超细颗粒和气态污染物。3D打印产生的超细微粒,会诱导人的气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死亡和氧化反应,导致呼吸道症状并引起不良的炎症反应、过敏性鼻炎、气喘增加;而进入到肺的肺泡区域或进入血液循环,进而流入人体各器官(例如骨髓、脾脏和心脏),必将对健康构成更强烈的威胁。热塑性塑料如ABS线材在非常高的温度下热分解的主要气相产物,包括:一氧化碳和氰化氢、及各种挥发性有机物,例如丙烯腈,1,3-丁二烯和苯乙烯,过去研究已证明暴露于这些气相产物均具有毒性作用,过量接触可能导致眼睛、鼻子和喉咙发炎、头痛以及失去协调感和恶心。


三、3D 打印控制防护措施

针对3D打印逸散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包括:线材颜色、打印床温度、打印机品牌/ 种类、线材材料、通风状态、喷嘴温度、线材之供给速度、打印密度、打印高度、3D打印物品形状等,建议3D打印采取如下控制防护措施:

(一) 使用符合法规的供应商的聚合物线材。

(二) 使用较低的喷嘴温度或使用低逸散材料进行打印,例如使用较低的加热速率,可有效抑制ABS产生苯乙烯。

(三) 设定较小的填充高度、较高的填充密度、较慢的线材供给速度。

(四) 在打开机箱盖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清除打印机的逸散物(即清除时间)。

(五) 使用3D打印机人员进行正确和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危险信息、3D打印机操作 使用材料、安全数据表及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六) 对使用3D打印机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

(七) 3D打印作业逸散物与有害气体的工业卫生控制措施,运用工程改善、行政管理及防护设备(例如呼吸防护用品)减少暴露危害。

(八) 隔离、包围、封闭3D打印机台, 并在出风口设置高效滤网(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 Air, HEPA)及活性碳过滤器。

(九) 3D打印机附近设置通风装置或加装外壳(见图2),并空气净化装置。室内场域有外气供应送风开口,维持平衡通风换气,避免室内成负压空间。


图片


图2 3D打印机安装的局部排风LEV


以上文章由徐雅媛撰写,小编对文中的某些用词做了微调。文中提到ABS热分解为丙烯腈、氰化氢等我无法苟同,有关塑料热解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相关知识点,建议查看文末往期推荐中的“塑料注塑职业病危害因素简介”一文。